近日,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印发《莆田市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现解读如下。
一、《方案》的背景和依据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福建省委省政府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石化化工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切实做好碳达峰工作,根据《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闽工信规〔2023〕5号)、《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福建省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闽工信规〔2024〕5号)及《中共莆田市委、莆田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莆委发〔2023〕4号)等文件精神,结合莆田实际,2024年6月,市工信局会同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制定本《方案》,《方案》作为莆田市工业领域碳达峰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指导石化化工行业有序开展碳达峰工作。
二、《方案》总体要求
包含三个方面。
(一)指导思想。包含三个层次:一是贯彻党和国家的战略方针。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和莆田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等。二是处理好四大关系,明确道路方向。包括科学处理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三是贯彻落实莆田市发展规划,以化学纤维、合成材料、涂料、橡胶轮胎等重点领域碳达峰为突破,积极稳妥推进石化化工领域节能降碳步伐,加快石化化工用能结构调整,全力构建石化化工产业绿色制造体系,推动数字技术赋能石化化工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二)基本原则。包括五项:一是系统谋划、稳妥有序。将碳达峰纳入全市石化化工行业生产全过程,着力推动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科学谋划碳达峰实施路线,协同加快石化化工行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强分类指导,分阶段、分步骤有序推进石化化工行业实现碳达峰。二是节约优先,分类施策。聚焦石化化工行业产品结构,分业施策、持续推进,降低碳排放强度,控制碳排放量,制定明确的低碳发展路线图。三是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加强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工作的系统性和协同性,推动石化化工行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四是技术创新、数字赋能。以创新驱动发展,推动石化化工产业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以数字化转型为载体驱动石化化工产业结构性变革,带动全市工业领域低碳绿色发展。五是政策引领、市场主导。坚持双轮驱动,有效发挥政府在试点示范、要素投入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加强服务监管职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活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主导的石化化工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推进机制。
(三)发展目标。分为“十四五”目标和“十五五”目标,覆盖2030年前工业碳达峰完整时间段。
“十四五”目标:石化化工行业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明显进展,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合成氨行业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为60%。到2025年,石化化工行业整体能效水平明显提升,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绿色低碳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为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十五五”目标:石化化工行业产业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能效基准水平和标杆水平进一步提高,行业整体能效水平和碳排放强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到2030年,合成氨等主要产品综合能耗进一步降低。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绿色关键技术取得关键突破,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如期达成碳达峰目标。
三、《方案》主要任务
《方案》从八个方面推进全市石化化工行业实现碳达峰目标。
一是调整优化行业产业结构。以石门澳化工新材料产业园作为化工园区和产业战略发展的核心区,主要发展化工产业链中下游产品,布局己内酰胺、聚酰胺、丙烯及下游新材料、水性涂料、水性油墨等化工产品生产企业;仙游经济开发区主要发展新材料产品,布局再生涤纶纤维、子午线轮胎等产品。以华峰华锦、赛得利纤维、华源工贸为龙头,围绕高端纺织面料,在上游深化发展粘胶纤维、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天丝)、再生绿色纤维、生物基合成纤维等新型功能性纤维;在下游延伸产业用纺织品、功能性运动用品制造等。
二是调整优化行业能源结构。科学合理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有序推进石化化工行业煤炭减量替代,有序推进“煤改电”“煤改气”工程,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推动石化化工原料轻质化。引导石化化工企业转变用能方式,加快煤炭减量替代,促进煤炭分质分级高效清洁利用。增强源网荷储协调互动,加快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引导企业、园区加快光伏、分布式风电、多元储能、高效热泵、智慧能源管控等一体化系统开发运行,提高企业用电灵活性。加快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推进可再生能源制氢,促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
三是严格控制行业低端产能。全面落实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产能置换政策,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按照产业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生态环保“三线一单”等有关要求做好项目审批、备案和核准。对能效水平达不到基准水平的石化化工企业,限期进行节能降碳改造,并设立退出机制。严格常态化执法和强制性标准实施相结合,促使一批能耗、环保、安全和技术达不到既定标准和生产不合格产品或淘汰类产能,依法依规关停退出。
四是持续深化行业节能增效。聚焦石化化工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积极推广先进节能、节水、节材技术和工艺,组织开展节能降碳改造示范项目遴选,重点支持采用高效催化技术、过程强化技术、精馏分离技术等改造现有工艺装置;支持推广能源系统优化技术、热泵技术、热夹点技术、余热梯级利用技术、循环冷却水整体优化技术、膜分离技术、高效精馏提效技术、新型节能设备等节能技术及装备。深入开展石化化工行业能效领跑行动,组织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能效“领跑者”。
五是加快行业绿色技术创新。推动绿色低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载体建设,依托产业园区打造一批石化化工绿色低碳技术成果产业化基地。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励机制,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补助制度,加大石化化工企业购买重大科技成果补助力度,积极推动高校、国家级创新平台绿色低碳技术成果落地转化。
六是推动行业强链补链延链。实施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工程,建立产业链链长制,聚焦石化化工行业补齐产业链短板、壮大产业链优势、延伸产业链深度三个环节,推进石门澳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和仙游经济开发区做好产业链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
七是实现行业“四链”深度融合。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我市石化化工行业发展的主导战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和资金链深度融合,通过人才链、资金链助推石化化工行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加快推进有利于石化化工行业“四链融合”的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发挥好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发展暨招商工作专项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强化石化化工行业科技、产业、资金和人才要素之间的协同联动。
八是全面推进重点项目落地实施。引进绿色低碳产业关键领域和缺失环节配套项目,延长既有产业链、供应链、技术链和价值链,形成一批具有莆田特色的绿色低碳技术改造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石化化工行业方案和技术经验。
四、《方案》的贯彻落实
围绕主要任务从保障措施和组织实施两方面确保《方案》的贯彻落实。
一是保障措施。加强要素保障方面,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完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绿色低碳领域投融资活动相关政策,鼓励石化化工国有企业加大绿色低碳投资力度。强化政策配套方面,落实国家有关绿色低碳税收优惠政策,健全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财政政策,发挥财政、金融、区域、投资、进出口、能源、生态环境、价格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同效应。健全市场机制方面,健全企业、金融机构等碳排放报告和信息披露制度。通过差别电价、节能监察、环保执法等手段加大市场调节、督促落实力度,倒逼能效水平落后的产能有序退出。完善标准体系方面,健全我市石化化工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标准体系。探索基于碳足迹制修订含碳化工产品碳排放核算以及低碳产品评价等标准。开展绿色用能及碳排放监测与评价体系建设。加大示范引领方面,根据《石化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2版)》引导石化化工企业在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等环节对标达标,积极开展智能制造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并遴选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标杆,推动石化化工行业智能制造水平提升。促进交流合作方面,加强莆台石化化工产业深度合作,积极开展石化化工行业内部的交流合作,及时分享交流节能减碳新技术和取得的新成果。
二是组织实施。加强组织实施方面,加强统筹协调,明确职责分工,强化部门合作,系统推进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各项工作。明确主体责任方面,强化生产企业节能降碳主体责任意识,科学合理分配碳指标,系统推进碳达峰各项重点工作。支持有条件的重点企业率先实现碳达峰,组织开展碳达峰先行示范,探索有效模式和有益经验。强化评估考核方面,加强监督考核结果应用,落实科学奖惩机制,对工作突出的企业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企业,查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帮扶的政策建议,协助项目主体积极落实整改措施。
五、联系人及联系电话
莆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化工科 黄鹤翔,0594-2111802